減塑生活從「可重複使用」取代「一次即丟」開始
- 建立: 2023-07-05
減塑生活從「可重複使用」取代「一次即丟」開始
為了解決塑膠污染問題,國際上已有許多成功案例,終結「用過一次就丟」的拋棄式文化,以循環共享的環保消費模式,取代一次性使用的飲料杯、外送外帶餐盒、飲料瓶和餐具。只要養成使用以下這幾項物品的習慣,落實減塑生活其實既輕鬆又簡單。
塑膠材質從 50 年前開始被廣泛應用在消費性商品,因為便宜又方便,拋棄式塑膠製品對很多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民生必需品。根據倡導永續購物袋團體(Reusethisbag)的數據指出,一個保存年限長達 1,000 年的塑膠袋,通常用不到 15 分鐘就會被丟棄。然而,「用過一次即丟」的習慣,卻製造了大量無法妥善收集與處理的塑膠垃圾,甚至威脅地球生態環境,造成永久性的傷害。
令人震驚的數字顯示,每年進入海洋的塑膠垃圾多達 1,200 萬噸,相當於每分鐘丟一卡車的量。無論政府、企業或個人都須儘早落實從源頭減塑,共同努力減少塑膠垃圾流入自然環境、進入人類食物鏈,甚至飄浮在空氣中。
對個人來說,雖然改變原來的使用習慣並不容易,但事實上,只要掌握「重複使用、延長使用時間」的原則,每個人都可以輕鬆打造減塑生活。
一、外帶使用循環飲料杯
免洗紙杯、餐盒為了耐油耐水,製程從內部黏上一層極薄的塑膠材料,而這層塑膠與紙非常難以分離,所以一般廠商拒絕回收處理,通常會直接送往垃圾掩埋場或焚化爐。根據統計,臺灣 2019 年一年內使用一次性飲料杯的數量高達 20 億個,但大部分都無法或沒有被回收。
綠色和平在臺中市草悟道商圈發起「絕塑好店」計畫,邀請飲料業者引進「循環飲料杯」選項,讓消費者免費租借,還有機會享有折扣。消費者只需表達使用循環杯的意願,店家就會將飲料倒入可重複使用的杯子裡,消費者飲用完畢後,再將杯子歸還給店家或投放至區域內的歸還站即可。如果您有機會前往,歡迎您支持響應,或鼓勵您喜歡的店家加入,加速擴大普及循環杯模式。
二、循環共享餐盒容器
受到新冠疫情影響,餐飲外送市場大幅成長,隨著外帶外送需求增加,由塑膠、紙或箔製成的食物容器,被大量使用,造成嚴重的垃圾問題。
所幸,臺灣的外送平臺有越來越多環保選項,甚至可以提供「循環餐盒」。例如 2021 年 3 月開始試營運的「Miss Eco一口覓食」,與餐廳業者合作提供外送環保餐盒服務,更在 3 個月內招募到 13 家餐廳加入。消費者可在網站上事先訂購,食用完畢只要簡單清洗,於下次訂餐時再交還給外送員,或到合作餐廳歸還即可。
三、自備水壺環保杯
寶特瓶和瓶蓋在使用過後,大多數都被扔到垃圾掩埋場,而不是回收再利用,甚至出現在湖泊、海洋,或是躺在馬路及草皮上,甚至裂解成為塑膠充斥生態環境。除了造成污染,便利的塑膠瓶在製作過程中也產生大量碳排,加劇氣危機。
因此,如果人們外出口渴都選擇購買瓶裝水,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對環境造成沉重負擔。建議您平時可自備環保杯或水壺,全臺許多公共場所,如大眾運輸場站、賣場或學校均有設置飲水機,方便提供民眾使用。
四、自備餐具(筷子、湯匙、叉子、吸管)
一次性塑膠餐具在被丟棄後,長時間無法分解,對海鳥、哺乳動物和海龜帶來致命的影響。這類產品通常因為髒污或沾染油脂,而無法回收,我們在生活中其實可自備家裡的餐具替換,市面上也有許多方便攜帶又美觀的選擇,值得您我多多使用。
五、自備購物袋或環保容器購物
只要消費者與零售業者共同合作,維持新鮮和衛生,同時創造無塑的購物環境,其實並不難。
以乾貨(堅果、香料、果乾等)來說,已有一些無包裝商店,讓消費者用自己的購物袋或容器,盛裝所需購買的量,秤重計價。而具有天然外皮保護的根莖類蔬菜或水果,也可以去除不必要的塑膠包裝,裸裝陳列販售。甚至已料理完成的熟食或烘焙商品,也可自備容器購買。
終結「用完就丟」的拋棄式文化
回顧臺灣在 70 至 80 年代,B型肝炎盛行,為了防止透過共用餐具互相傳染,衛生署規定並鼓勵餐飲店家採用拋棄式木筷和紙碗盤,隨著「用過一次就丟」的使用習慣普及化,「免洗餐具」逐漸成為「衛生飲食」與「便宜方便」的象徵。民眾原本習慣的食器也從「耐用」轉變為「一次性使用、用過即丟」的消費模式。
由此可知,社會大眾生活模式會受到政府政策規定而改變。邀請您除了自備或積極利用可重複使用之容器外,也加入綠色和平一起督促政府更積極地擴大限塑範圍,在符合衛生要求的基礎下,推動零售或餐飲業者建立便利的循環平臺系統,共同打造無塑購物空間,共同終結「用完就丟」的拋棄式文化。
文章轉載於綠色和平